万州10年送2000万尾胭脂鱼宝宝重回长江
晨风轻拂,城市在朦胧的微光中苏醒。
10月24日,走进位于重庆市万州区双河口街道的水产研究所珍稀鱼人工繁育车间,种池内的胭脂鱼苗正活泼泼地游动。
“拉紧、拉紧,再高一点……”万州区水产研究所科研组组长王飞和同事一边使劲拉着光渔网,一边喊。
渔网慢慢收拢,网中的鱼儿奋力翻腾,褐色的身体在阳光下闪烁着斑斓的光。
用专用工具小心翼翼舀起,装进氧气袋,迅速转运至邻近鱼池。拇指大小的鱼儿向四周散开,在新家中畅游。
“搞定!”王飞兴奋地喊了一声。此时,太阳才露出半个头。
“清晨气温凉爽,适宜鱼儿转池。目的是对鱼池进行消毒杀菌,提高鱼苗的成活率。”王飞介绍,胭脂鱼又叫“亚洲美人鱼”,是三峡库区濒临灭绝的长江稀有珍贵鱼种,曾在长江流域有着广泛的分布,但近年来数量不断下降,已被国家列为二级濒危珍稀动物。胭脂鱼一般要5—6龄才进入生殖年龄,性成熟较迟,繁殖周期长,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自然恢复。
“种群退化到严重的情况下,也许这个曾经的‘江中名角儿’就彻底从长江里消失了……”
物种消亡的警钟敲响!
鱼池内的胭脂鱼体色艳丽。黄玉保 向梦斌 摄
为实现“胭脂梦”,王飞和同事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在万州,像王飞这样从事人工繁育长江珍稀鱼的科研人员,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鱼爸爸”。
每年胭脂鱼的繁殖期,是“鱼爸爸”们最忙的时候。种鱼都是精挑细选出来后养在外池,养殖时间近二十年,个体超过三十斤,在繁殖期,它们的体色格外艳丽,仿佛涂了一层胭脂。
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鱼爸爸”们摸索出胭脂鱼人工繁育的两大秘诀:亲鱼管理和精细繁育。定期进行水质改良,随时监测,每晚开气提机增氧,饲料则根据胭脂鱼的习性进行亲鱼配方,让鱼儿长得好,充分具备当“爸爸妈妈”的条件。包括每条胭脂鱼的排卵时间、催产剂的剂量都要有用心观察、详细记录。
种鱼达到人工排卵、排精条件后,“鱼爸爸”们将这些种鱼小心翼翼转运到内池,不分昼夜轮流守护,连续3天每天给它们注射一次催产药剂,然后挨个将它们的鱼卵或精液挤出混合,经过搅拌、加水激活、静置授精、吸水膨胀几道工序,最后放入孵化环道进行孵化,孵化出来的胭脂鱼主要用于增殖放流。
为不断提升胭脂鱼的繁育技术水平,“鱼爸爸”们充分借助运用各类新技术手段,对繁育的珍稀鱼类实行智能化管理,使用体内鱼类金属线码标记和微卫星分子标记体系对胭脂鱼亲鱼进行身份识别,构建胭脂鱼繁殖亲鱼群体的物理标记和遗传信息——对应数据库。
每年胭脂鱼繁殖季节,用专用的仪器在鱼体上轻轻一扫,就可以读取该尾鱼的身份信息,获取该尾鱼的生物学性状(年龄、性别、繁殖情况),实现了亲本的精细化培育与智能化管理,为生产出最优质的胭脂鱼后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万州区水产研究所已突破胭脂鱼人工繁殖的所有关键技术,建成胭脂鱼国家级原种场。随着胭脂鱼催产技术的成熟,胭脂鱼苗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王飞称,仅今年以来,就有500万尾胭脂鱼苗在万州降生。“一龄”后,它们将集体回归长江。
科研人员检查胭脂鱼繁殖亲鱼发育情况。黄玉保 向梦斌 摄
一江共一脉,长江是人类的长江,也是它们的长江。
近十年来,万州依托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增殖放流站,累计向三峡库区投放胭脂鱼约2000万尾,投放岩原鲤、四川白甲鱼、中华倒刺鲃、厚颌鲂等珍稀鱼类5000余万尾,并通过体外T型标记、化学荧光标记、鱼类金属线码标记等方法评估增殖放流效果。
监测结果显示,增殖放流珍稀鱼类品种在库区鱼类资源种群数量逐渐恢复,长江万州段野生鱼类资源量稳步增长,2023年达到72种,比上一年增加12种。种质基因多样性得到保护,水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增强了长江流域水生物多样性,助力长江从“休养生息”奔向“生生不息”。
(供图单位: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
<< 上一篇
下一篇 >>